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
在日前召开的一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引发与会企业代表的共鸣。该人事总监进一步解释说,高职毕业生与以技能“熟练”见长的中职生相比,在专业视野、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是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能够胜任不同职业岗位的根本原因;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匹配度高,短时间内也能有一定的创新,因而深受企业欢迎,并在整体上形成“高职生比本科生好就业”的笼统印象。但在两三年以后,高职生的“冲劲”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会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既是自己职业成长的缺憾,也容易成为企业最不满意的抱怨。
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值得我们探究。从企业用人方的需求来看,他们或希望员工成为顶级的技能标兵,或希望员工成为创新能力强的研发能手,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适应能力能够经久不衰,而恰恰在这两点上,高职毕业生都不具备优势,甚至是普遍的“短板”。 有专家曾针锋相对地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生的事实作为依据,对此提出质疑。来自企业的解释则是,高职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未必比中职生强,但肯定超过本科生;而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虽不如本科生、研究生,但又肯定比中职生强,因而他们求职时在不过分考虑就业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兼具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从而导致相对“容易”就业。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当技能型操作人才非常紧缺之时,不少高职生客观上被当成中职生在“屈就”使用;而在本科生的用人成本普遍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在很多研发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不少高职生则被当成本科生在“高位”而“廉价”地使用。显而易见,这两种状况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这就必然引发我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反思。毫无疑问,高职毕业生如何使用,学校肯定做不了主,自有用人单位会量才使用。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高职院校则很有发言权和主动权,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育人质量来引导企业的“人才消费”。对于以追求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来说,科学使用各类人才也是其重要的考量指标,因而我们完全不必担心用人单位会糟蹋了高职人才。 现实的问题是,高职人才培养如何定位?我们应该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落实,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而在中高职生源都比较堪忧的大势之下谈论吸引力问题,更多的声音都倾向于抱怨职教缺少“立交桥”、“体系”不够完整。言下之意就是中职生拿不到大专文凭、高职生读不到本科学位,才是职教缺乏吸引力的根源,并由此推出“中高职衔接”、“四年制本科”、“专业硕士”等热门观点,似乎不这样做就解决不了职教的问题。 笔者无意于否定“中高职衔接”的积极作用,也一直认为提升职教办学层次、完善职教学制体系,不仅是因为学生与家长有教育消费需求,是职教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提升职教吸引力单纯地依附于逐级提升办学层次,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育人质量,让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都能名副其实,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眼下,职业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中职、高职直至职业培训都能得到较好发展,而绝不是让中职升格为高职、高职升格成本科。否则,缺乏层次分工、专业规划、规模控制的畸形职教,将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终将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客观教育规律的制裁。 针对高职毕业生普遍缺乏“后劲”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从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入手,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既不简单排斥甚至鄙视专业技能训练,也不要自以为是、看不到本科教育的长处,而应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让适于技能发展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鼓励和支持其走技能成才的路子;而对于那些有研发兴趣和创造潜力的学生,则重在引导和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能在专业技术的高端岗位对口就业,并有长远的发展。而不管是走哪一条成才之路,学校都要重视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终身发展和职业岗位迁移的需要,让学生在日后的职业成长过程中能拥有和保持持久的“冲劲”。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根本上讲来自于其非凡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则最终来自于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冲劲”,也就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王寿斌) Copyright © 2023 十大网赌信誉网址大全-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下载v8.8.8 地址:十大网赌信誉网址大全 图文信息中心4楼 Tel:0719-8128020 |